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京口路106号
电话:0532-58783588 +86-13697663137
传真:0532-58783588
来源:火狐体育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5-10-07 07:31:45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国各地化作生动实践。
在我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路指引前行方向。最近十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专项行动,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下了“清澈”底色,徐徐绘就了“一湾清水绕古城”的生态新画卷。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在收获的季节里回眸过去十年我市“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胸中满是自豪。
位于古城街道的水磨坑,山清水秀,是闹市中难得的一处“桃花源”。但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却曾经饱受洪涝灾害的侵扰。村民潘阿姨和记者说,由于村子所处的位置地势较低,每年一到台风天,山洪直冲村内的房屋,原先她住的老房子还曾被冲掉了一个墙角。强降水带来的积水,难以快速排出,大家经常是晚上愁得不敢睡。
2016年,我市将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列为应急工程建设项目,在全市完善区域防洪排涝体系、改善水环境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经过一年多的前期规划,2017年7月10日,该工程正式开工。它是我市第一个水利EPC项目,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按照每秒72.3立方米的强排能力测算,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12个小时能排干一个灵湖,是名副其实的排涝“神器”。
随后的3年的时间里,市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紧抓时间节点,紧盯工程质量,一路披荆斩棘。该工程最终于2020年7月14日通过完工验收。2022年5月,该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正式开启了全面发挥效益的新阶段。
“现在住在这里,我们心里都很踏实的。今年,我们一家还站在阳台上望大水呢。”潘阿姨说,现在上游来水沿着隧洞向西穿越九株松、西坑,在七里隧道北出口与公路养护站东南角之间出洞,出洞后接沿山脚布置的一段箱涵直入灵江。防洪排涝的壮观景象成了村民们眼中难得一见的风景。
习指出,要把治理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防洪排涝能力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各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疏”“堵”“蓄”多措并举,不断刷新主城区防洪能力。灵江治理工程(临海段)、望江门大桥改造工程、方溪水库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有序推进,推动灵江干流城区段行洪能力逐步提升。灵江治理工程(临海段二期)和古城墙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正在进行前期规划。
——“上截”“下排”,双管齐下,打破临海“易涝”窘境。截至目前,北固山截洪工程、老城区主箱涵整治提升和城区道路积水点改造工程已完工。大田平原排涝二期外排工程、大庆河整治、洛河整治工程逐步实施,将打通东方大道南北排涝通道;东部平原排涝工程(一期)全方面实施,即将全面打开东部区块出海口门。
——“海边长城”筑牢安居乐业根基。海塘安澜工程(桃渚、涌泉片海塘)、海塘安澜工程(南洋海塘)步入实施阶段;海塘安澜工程(南洋涂海塘)前期工作正在开展,这些工程将全方面提升(恢复)东部片区挡潮能力。
放眼古城内外,灵江城区防洪闭合圈、沿海挡潮闭合圈和三大平原排涝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市用实打实的举措换取群众百分百的安心。
一湾清水绕古城,是无数临海人最美的记忆。步上时代的快车道,我市也曾面临过“以生态换发展”的困境。流经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医化园区的杜下浦河,沿河两侧建有华南化工、海神制药等9家医化企业。受工业废水、生活垃圾污水等多重因素影响,原本水清岸美的镇级河流,一度时期是鱼虾绝迹的“黑臭河”。
“杜下浦河穿越杜桥镇12个行政村,是医化园区的主要河流和我市东部地区的主要入海水系。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对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都将造成极大的破坏。”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杨超群说,园区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量虽已达2.5万吨,但是仍存在部分企业偷排现象,河道水质一直处在劣Ⅴ类且存在化工污染状态。2019年,一场“拯救杜下浦河”的“碧水行动”拉开了序幕。
我市迅速集结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兵强将,组成了专班,聘请省级专业环保机构的35名专家,对沿河公司进行全方位排查,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把好源头废水浓度“第一关”。随后,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着力点,投资6.9亿元,谋划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杜下浦河清淤等7个项目,精准切断污染路径。根据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状况,布点建设1500余个地下水监测井、266个地下水置换池,搭建地下水监测网络。经过2年的系统整治,杜下浦河脱胎换骨,水质稳定达到五类水标准,两岸杨柳依依,鱼虾不时跃出水面。
“为了做好常态化的水质监管工作,我们还引进了水质指纹溯源技术,将园区内每家企业的污水信息比拟作人的指纹,实时监测企业排污情况。”杨超群说,该项技术引进以来,已捕集到1537条有效数据,真正的完成了“实时管、回头看”。
治理污水,道阻且长。杜下浦河的“净身之旅”折射出的是我市处理生态与发展关系时坚持的理念:既要生态“高颜值”,又要发展“高素质”。
——“一河一策”向“黑臭河”全面开刀,“清三河”行动势如破竹。整治排污口2300个、清理河道(河塘)2030.5公里、清运垃圾及淤泥1.85万吨……与日更新的数据不断擦亮城市生态底气。
——剿劣工作全域铺开,污水治理捷报频传。1056处劣Ⅴ类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消劣任务、城区和建制镇污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排水管网智慧化管理平台建成……每一次的项目完工,都进一步夯实了古城因水而美、依水而兴的基石。
——“河(湖)长制”层层落实,保障治水高压态势。构建“督促、提醒、问责”递进式动态预警体系、在台州率先推行“河长+警长”模式、河(湖)长制工作(该工作得到水利部终期评估专家组及省治水办成员一致肯定)……“高分答卷”背后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棒接着一棒干”的持续接力。
——全民化身“治水达人”,治水行动有声有色。“线上+线下”联合宣传活动形式多样、治水队伍遍地开花、“绿水币”走入寻常百姓家……“水秀临海”树起城市新品牌。
成群的白鹭栖息在近海的沙渚之上,涌动的海水中随处可见透明的水母、形状不一的贝类。岸边,成片的棕榈树,被海风吹得微微颤动枝叶。深蓝浅蓝交织的塑胶田径运动跑道上,游客们拍照、直播,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息。有着“台州小三亚”之称的白沙湾滨海湿地公园,是秋日里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但是谁也想不到,10年前,这里却是废水、废弃物乱排放的养殖滩涂。从吃“养殖饭”到吃“旅游饭”,巨大的转变背后,有着哪些故事?
“一切都还要从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说起。”回忆起海边变迁的十年,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规划局规划前期科副科长李卫灵满是感慨。
早在2011年,头门港内的居民依靠白沙湾海岸带大肆开展渔业养殖,虽然吃到了市场红利,但是也导致水质一直处在劣Ⅳ类。为了让向海图强之路越走越宽,我市根据白沙湾“一湖三山”的区位优势,大刀阔斧推进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规划建成海岸环境优美的生态型临港新城。随后,政策处理、湖底清淤、岸线改造等各项工作如火如荼推进。2019年,台州市全方面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项目获35754万元投资。我市将水环境治理作为“重头戏”来抓,通过丰富海洋多样性,修复受损的海洋ECO;培育适合盐碱地生长的岸线植物,恢复近岸滩涂湿地资源。同时沿海岸线千米长的人工沙滩,建设62公顷的景观公园。2020年,人工沙滩试运行期间,节假日日游客流量超5万人次。截至目前,白沙湾海水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水标准,各类水、陆生物多达百种。
“后期,我们将做好白沙湾区块整体规划,计划将其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李卫灵向记者描绘着白沙湾的美丽蓝图。他说,目前已经有多家国内知名文旅集团前来考察对接,因水而生的“新经济”正在向着白沙湾徐徐走来。
美丽生态擘画出的“共富圈”里,不仅有海边的蓝色身影,还有来自我市各个方向的奋进步伐。
——白水洋镇、尤溪镇获评全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优秀乡镇,因地制宜挖掘山水资源。精品民宿群依山傍水,千亩桃花迎客来,好山好水触发了乡村旅游的开关。
——清溪映月,流水绵绵。河头镇背倚十三罗溪开启了省级“美丽城镇”加速跑的文旅新篇。玻璃栈道、湿地公园、水文博物馆等新兴业态成为了“幸福河头”最具象的表现。
——黄沙溪、灵湖、大田港创成省级美丽河湖;灵湖公园入选浙江省首批“五水共治”实践窗口。水清、景美成为了发展的底牌,为城市阔步向前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后劲。
——2017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我市先后获得全省治水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2019年、2020年,我市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两山”指数发展成果百强县,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顺利通过国家、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验收。
“‘五水共治’是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既优环境更惠民生。今后,我市将持续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建设,将‘五水共治’与打造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相结合,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贡献治水力量,逐步的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周茂俭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眸过去十年,我市从“治水”走向“知水”;放眼未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之路仍需策马扬鞭。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水秀临海”的美丽景象将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