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村里道路更宽了,环境更美了,特色民居也建起来了,欢迎各位常来玩。”9月19日,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兴隆村迎来一批游客,村民热情地向游客介绍村里的新变化。

  暑期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乡村环境的改善,长潭河侗族乡对追求康养的游客吸引力倍增,兴隆村、两溪河村、甘露村也一天比一天热闹。这生动展现了该乡民生工程建设带来的积极成效。

  长潭河侗族乡紧扣民之所盼,坚持以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为工作导向,在农村路网升级、供水保障强化、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三大领域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通过实实在在的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乡村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既有保障更有质感。

  “这段路使用年数的限制较长,路面破损严重,平时开车走路都不方便。我们反映问题后,没多久挖掘机就开到了家门口。”看着正在施工的道路,施铁坪村村民符家甫充满期待。近年来,该乡农村公路改造工作聚焦群众出行痛点,推动道路从“通”到“畅”、由“舒”到“安”全面升级,切实改善乡村交通条件。

  在道路硬化工程方面,多个村落的改造项目取得显著进展。大卧龙村、马虎坪村、东乡村分别完成2.5公里、13.8公里、5公里道路硬化;甘露村5.5公里、施铁坪村6公里道路硬化即将竣工;龙马山村4.3公里、洪家河村4公里道路硬化即将启动建设。这些道路建成后,将打通村民生产生活“最后一公里”,方便村民日常通行。此外,针对外侧陡坡较多的危险路段,安装约10公里防护护栏,降低了出行安全隐患。

  今年汛期,强降雨导致部分道路出现坍塌损毁。长潭河侗族乡及时开展抢险修复工作,清理塌方1.51万立方米、重建挡土墙26处,修复路面2733平方米,修补路面裂缝4194米,清理水沟15.2公里,并完成1座路桥、1座滚水坝及4处涵洞的修复,迅速恢复道路通行能力,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水管铺好了,再也用不着担心干旱时没水了。”洗马坪村村民欧翠看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满脸笑意。今年上半年,受干旱与季节性缺水影响,保障群众喝上放心水成为当务之急。长潭河侗族乡提前谋划,一方面结合部分村(社区)实际的需求与乡水务服务中心的现场核查结果,优化维修整治方案;另一方面,协同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推进爬山溪水源地饮水保供及堰塘蓄水保水项目前期工作,从源头夯实供水基础。

  为尽快缓解饮水困难,长潭河侗族乡组织各村(社区)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实施抗旱补水工程。同时,为解决资金使用难题,专门划拨应急抗旱保供水资金,专项用于各村(社区)抗旱物资采购、饮水设施建设及维修,确保资金精准用在刀刃上,让群众饮水更有保障。据统计,相关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项目共投入资金70余万元,安装水泵8台、新建水箱19台、铺设各类水管超6.5万米,新建及维修蓄水池、过滤池、拦水坝等设施10余处。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13个村(社区)群众的干旱缺水问题,也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以前村里有很多人养猪,味道很难闻。现在建了集中化粪池,不仅环境干净了,还能变废为宝,一举两得。”易家坪村村民对新建的集中化粪池连连称赞。

  长潭河侗族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推进,把易家坪村粪污治理列为重中之重。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总投资390余万元的集中化粪池建设工程完工。

  目前,易家坪村已在适宜位置建成3座规模化混凝土化粪池,改善了乡村环境。该项目不仅是一项环境治理的民生项目,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展项目:集中处理后的粪污经科学发酵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供应760余亩白茶有机种植基地,形成“猪肥茶”的绿色生态循环链条,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同时,集中治污模式大幅度降低了单个养殖户的治污成本,提升了生猪养殖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为易家坪村吸引投资与技术注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始终紧扣人民期盼、人民重视、人民满意三个关键,有力有序推进民生工程。”长潭河侗族乡党委主要负责这个的人说,将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让“民生清单”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账单”。